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食物的故事| 弘沁:生命中的那些诗意和留白…

睿子 布谷四季
2024-08-30

播/诗琦 配乐/南方小夜曲by曾小刚

撰文/睿子,插画/诗琦



午三点半,一出建水高铁站,弘沁便接上我们,直奔建水老街上的小吃店。


凉勺粉,凉卷粉,羊奶菜米线,烤豆腐……还不太空旷的肠胃,却极为欢喜地迎接了这些带着弘沁儿时记忆的建水小吃。


这是连接着乡愁和身世的美味,也是她每次回到建水的启动键,藉此打开那个属于从前,也属于未来的世界。


这些朴素的建水味道,鲜活又安静,本真又克制,那是味蕾的诗意和留白。


在女儿9岁之前,弘沁是一名空间设计师。2014年,伴随着对生命和教育越来越多的思考,她在原本风生水起的事业上按下了暂停键,开始以在家上学的方式,陪伴女儿读书成长。并于2017年,和朋友们在昆明郊区的山上,创办了一个小而美的华德福森林学校——一所希望连接天地自然、活泼泼地去生活的学校。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空白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留白,是本真素朴的建水美食和自然流淌的小城生活为弘沁铺就的生命底色;是她一直追求的空间美学和生活美学的至臻境界;也是她参悟并践行的教育理念和生命真谛。







食物的留白

建水人喜甜,所以在弘沁的童年时光中,有很多简单又美味的甜食,比如:过年吃的红糖糯米饭;可以热吃也可凉吃的红糖稀饭;天热的时候最爽歪的凉勺粉;日常早餐豆浆糯米饭……

弘沁的最爱凉勺


“现在回想起来,我喜欢的建水美味大多是素食。”儿时,弘沁的奶奶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吃素。那一天,奶奶会在大花瓶里插上清香木,然后给大家做好吃的素食。“最喜欢吃奶奶做的花生碎茴香炒饭,先把茴香切的细细碎碎炒在米饭里,出锅时再撒上烤香的花生碎,美味得不得了。奶奶还会把建水的西门豆腐切片,在锅里煎香,再和番茄炒,也非常非常好吃。”


说到节庆,让弘沁印象深刻的便是清明节了。头一两天,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奶奶会插花,重新布置供桌,安排小孩子们剥豆子、剥蒜、准备果盘。“整个家族像过节一样。清明节当天,奶奶会做一个大炊锅,里面还有炭火,火还烧着,力气大的长辈拿箩筐一挑,全家人就这样浩浩荡荡、热气腾腾地上山了。到了地方,长辈们会给小孩子发香,一个一个找到祖先们的坟墓,磕头、烧香、许愿、供奉清明节食物,然后大家就一起围着炊锅开始野餐了。那样的氛围,是很愉快的家庭大聚会。祖先看到了家族的繁荣、生命的传承,同时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段踏青,拥抱春天的留白时光。”



空间的留白

弘沁说中午要给我们做一餐建水风味,于是一大早,我们就跟着她去菜市场吃早点,买菜。


穿梭于建水古老的街巷,真正震撼到我的,不是豆腐,也不是紫陶,而是这里古老的建筑和庭院,以及依旧带着古早气息的食物和生活方式。这让我想起老舍先生彼时到访喜洲古镇,所发出的感慨:想不到这么偏僻的地方,竟有如此体面的市镇。


不同于我身处的大理,建水人更懂得欣赏绿叶,欣赏枝条。他们的庭院也会有大面积的空间,留给了草地和青苔。这是克制,风雅,留白的美。


“建水以前有很多四合院,在每一个人心里,这个院子一直都在。日常的插花会根据四季和节日有所不同,比如清香木,含笑,山茶花,松竹菊梅兰…不同的节庆节日,不同的插花,不同的食物。”这些生活中关于美的日常都在无形中熏陶着童年的弘沁。



近十年,弘沁的爱人、建筑设计师李罡先生,一直跟随弘沁中学时代的精神导师马辛林老师,在建水修复老建筑、老街巷,老院子。他们希望能重新恢复昔日建水的诗意与美好。


马老师说:“要理解建水的院子,就要理解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建水的院子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次序来展开空间,进而来涵养生命的。”他把建水的院落分为四个空间:

生的空间——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性情空间——有树有花,喝茶聊天,琴棋书画,涵养性情。

成的空间——收获,成熟,居业,化经典。

礼教空间——高堂,祖宗,神明,令人敬和畏的空间。


这样的院落有取舍,有虚实,有浓淡,有巧拙,是中国文人审美里追求的呼吸和留白;这样的院落有诗,有礼,有乐,也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此时的弘沁,正坐在先生李罡修复的老四合院的成空间中,雕花窗外的院子里,树影斑驳,万物静好:“我们中国人正是通过礼,让我知道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而现在,我们搬进了楼房,祖先的位置被电视替代。孩子们对空间缺少了敬畏,对天、地、人缺少了敬畏。”


这次采访,带上了9岁的豌小豆。第一次到建水的他,却像回家一般。凉勺粉总是吃的一点汤汁都不剩;和狗狗二百迅速成为好朋友;在一个个大石头上跳跃躲藏;在草地上匍匐翻滚;在水池边玩泥巴搓泥球…


“你看,孩子在这样的四合院里,总是有他的乐趣,总能找到好玩儿的东西。而如今,钢铁水泥的丛林里,规规矩矩的房间、教室、操场、街道让这个世界变窄了,物质空间被填得满满的,孩子们的时间也被填得满满的,没有探索和沉浸的时间,没有留白,没有天地进来的空间,又怎么能生发诗意?生发对天地自然的感觉?”这是弘沁同时作为空间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慨叹。



教育的留白

童年的弘沁,经常会在老井边闲逛,在小街巷里溜达,街巷的尽头就是田野,捞鱼摸虾地玩一圈回来,在冒着烟火气的小铺子买个饼吃……“那时候的小孩子是很自由很流淌的,和天、地、人完全没有隔阂,人也都没有那么紧,整个社会环境很安全,节奏也慢,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自由探索。”


在弘沁看来,培养孩子的美学眼光,首先就是要让生活慢下来,带着他去体验一些美好的仪式,体验人和人相处的一些愉快时刻。要让他(她)对生活对世界有感,对天地有爱,对人世有爱。“哇,你看那朵花从石头那里长出来,好美啊!——如果他对这样的美熟视无睹,毫无感觉;如果只是让他一味地去画画画,内心却没有感动,那又怎么去培养他的美学修养?孩子活泼泼的生命的开展才是美学的起点。在中国文化里,天地人的和谐,人和自然、人和自己、人和他人的基本关系要从小培护。如此,他长大就不会成为一个孤独的,钻牛角尖的人。”


清晨买菜时,弘沁花了3元钱,在菜市场的路边买了一大捧粉色的素馨(云南叫香香花),一路飘香地回到了家。她的先生李罡接过花,找了一个大花瓶便插上了。


啜了一口茶,弘沁的目光落到了这瓶自然灵动的素馨上:“你看插花,本身就是一个日常的审美活动。我们在路边买到一枝花,找个合适瓶子插上,再找个合适的位置摆上就行。而现在它却被拔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远离了生活。茶道、花道、作曲、唱歌、舞蹈、绘画……都变成了一种专业技能,都必须跟随专业的人,专门去学习才可以。真的要这样吗?这些天生就会的东西,为什么要向外求?小孩子很小就被送去进行专业的训练,而缺乏自己自然地探索,那么他所掌握的艺术是被教导出来的,而非真正内在艺术性的天然生发,那种无限的可能性也就不见了。”


弘沁曾在她的一篇教学日志里写下施坦纳先生的一段话:身为育人者,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排除身体上和心灵上的障碍,使他本有的智慧与天赋得以充分自由地彰显。“比如画画,小孩子天生就会,他虽言不达意,但内在却有东西要去表达。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有话要讲,且敢讲的自信和能力。”



生命的留白


回到厨房,弘沁开始做午饭。建水的特色食材和特色的烹饪方法,她娓娓道来。只用了一口蒸锅,她便做了四道菜:蒸臭豆腐,蒸藕泥,蒸萝卜丝,蒸豆团。然后又麻利利地出品了建水特色的草芽三吃:草芽汤,草芽刺身,地椒(九层塔)拌草芽。一桌菜,简单美味、本真素朴,就像她儿时家里餐桌上和街巷里小吃店的那些味道。


看一幅画,看它的留白,可以看出画家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烹煮食物亦然,所有的笔墨都是为了引出食物美好的本真滋味。


弘沁每天都会给自己留一段时间冥想,这样的日复一日已有近10年。冥想是她给繁忙一天的留白,也是她回到自己,给心的一段留白。


也许,懂得留白的意义,体验过留白的诗意,才能真正把留白灌注到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命里吧~


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便是人间至美。





弘沁的食谱「茴香炒饭 」


食材

米饭,茴香,花生米


做法

1 将花生米炒香,捣碎,保留一些颗粒感

2 茴香洗净细细切碎

3 锅中入油,油热后放茴香碎翻炒

4 再入米饭炒熟,加盐调味

5 出锅装盘,上撒一层熟花生碎即可






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弘沁的故事以及她关于生命教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理念,可扫描加布谷四季食育群,我们会邀请弘沁在群里和大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如果还想看布谷四季之

「我和食物的故事」

别忘记

这样就不会跟丢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布谷四季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